中美關係

在國內執業的境外建築設計事務所多如繁星, 英美法德澳港日意韓, 大大小小, 應有盡有, 任君選擇。 儘管如此, 係小弟出來工作的四年多時間中, 經常踫到一些美國事務所有份參與的項目。比如小弟在舊公司就參與過美國SOM設計的天津嘉裡中心(由規劃到酒店/辦公樓建築單體, 至於住宅當然是香港建築事務所設計, 商業則由前Jerde 董事開設的 美國MixStudio Works設計), SOM負責總體規劃的金地深圳崗廈CBD重建專案及天津於家堡CBD商務區, KPF設計的杭州嘉裡中心(概念方案) 等等等等. 全都是非常重點的專案.

以前一直在思考, 為什麼重要的項目全都落在美國建築師手中, 為什麼不是其他國家的, 為什麼不是香港的, 商業開發如是, 政府公建項目也如是.  一路以來總是有點心心不憤的, 為何好的,能發揮的專案都跑到別人去?到最近轉到美國ARQUITECTONICA事務所, 接觸過兩, 三個項目後竟然有另一番的體會。

在ARQ, 幫忙做一個上海崇明島的國家運動城規劃專案, 這個由政府開發的企劃, 以美國最大型的私人體育學院 IMG Sports Academy為參考藍本.此學院主要訓練一些比較商業化的運動人才(即係能夠賺錢既運動明星), 比如話網球, 戈爾夫球, 棒球等等.學院吹捧自已的訓練器材迖世界一流水準,師資優良, 教程嚴謹有序兼全面, 課程由pre-school到post-graduate都有. 當我的美國老細向項目業主提及此學院的規模, 名氣及成功後, 業主們都非常認同這個發展方向, 之後業主們更認為崇明島的國家運動城規劃專案應該可以以”運動界的哈佛”為標桿來推進規劃設計的概念云云…

這個故事確實發人(我) 深醒. 如果我們不從設計的角度, 而從國家/歷史發展角度去考慮” 為什麼重要的項目全都落在美國建築師手中?” 此問題, 便可以得出一個解答的觀點. 美國的城市發展始於近代, 大城市如紐約也只不過擁有短短一百年城市化歷史, 相對來說, 歐洲大都會倫敦則是一座沉澱上千年的歷史名城, 所以, 對中國這樣一個渴望成為強國的國家來說, 美國能在短短百多年便能成為地球上的強國, 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參考. 所以中國研發太空技朮, 試圖控制天然資源(如稀土), 製造貿易差距, 操控貨幣等等, 仿佛都好像以前美國走上強國成功之路的一些不可或缺的手法. 推而廣之,中國人對未來的城市發展也被扯入這個” 美國走上強國成功之路” 的模式, 並渴望中國城市能夠借鑑美國的先例進行極速發展, 更新城市面貌, 並走向國際化. 所以, 除了文章開首提到的項目外, 我們未來的北京副CBD新區規劃, 重慶中心金融街規劃, 上海正在建設的最高摩天大樓上海中心等全都是由美國建築師負責設計. 明顯地, 中國非常渴望在城市/建築層面上與美國看齊, 什或追趕. 因此他們便借美國建築師之力甞試去搭建”成功”的城市. 但可惜的是中國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盲目地採取這種發展模式, 而非花心機去探索中國應該如何發展城市空間,  其實等如自我毀滅了上千年的城市文化…

最後, 上年美國Gensler建築設計事務所(上海中心的建築設計師)成為全美最賺錢的建築事務所, 它的國際收入(設計)超過了20億, 不知道又有多少個億是來自中國呢?

打假波 Fake Architecture

假雞蛋,假豉油, 假酒, 係大陸, 就係什麼都能假. 所以, 係內地建築界中, 也存有不少”假象”.

“假象一” – 中國大陸有好些大型地段開發都係由政府牽頭 (例如當年蒲東咁), 並以優惠嘅條件吸引外資發展商落地參與發展建造. 舉個近年慨嘅例子, 天津某金融区是一個號稱投資2000億元嘅CBD發展項目, 被國務院定性為繼深圳,上海證券交易市場之外的一個新的金融中心. 這項目中很多地塊都是中外合資開發的 (通常中方佔51%股份, 外資佔49%).由於有政府嘅參與, 建築設計的投標是必須通常公開的設計比賽來篩選合適的建築師的. 但由於外資開發商有時會”強烈”希望選定某一個建築師 (比如美國開發商會傾向選一些以往有合作過的美國建築師), 而且他們也有一定的話語權(畢竟他們也是真金白銀進來開發), 所以導致建築設計的公開投標比賽淪為一個表面化的程序(也因為設計從來也沒有客觀的標準, 令到這個程序更容易被執行). 實際上, 內部已經幾近傾掂數將標書定給外資開發商指定/ 屬意的建築師了.

“假象二” – 奠基儀式也可以是假的. 內地的地方政府追趕GDP值的態度已經到了幾近瘋癲. 建設營造仿佛已經成為了制造GDP神話的皇道. 有時, 我地會見到好多著名發展商在內地某某城市的項目進行左奠基, 並且搬出佔地幾多公頃, 投資幾多個百億, 預計3/5年完工等亮麗的指標. 但我公司既同事就同我講, 呢D新聞, 好多都係假的. 有時會係當地政府與發展商聯手做騷, 推動市場氣氛, 從中進行炒作 (而當中的項目建築師更加可以奠左基先知有件咁嘅事).

假象還有很多的, 再談

建築批鬥會

係中國做建築項目已經四年有多, 進入上海也超過一年了, 係中國做建築師遇到的奇怪事無奇不有, 但這是國情, 是發展中的體制, 所以實在是在所難免的, 個人認為只有對他們作深入認識才能夠了解到如何在中國這個混沌的建築亂局中清淅自己的建築理念, 不受他事左右, 以下是二三事中的其中一小則:

在內地, 做建築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都須要經過當地規劃局做報批,如果個項目地點有點重要性的都要開專家論證會來通過項目的設計。所謂嘅專家,通常係一些當地嘅大學學者或者各類行業的老行專,他們是收費的,又背負著公認的相關專業知識,所以他們一般都為左顯示他們的個人情操,通常都有理無理乜九都話你唔掂,嗰樣唔work, 重知你個匯報中無提D乜佢就話你做乜呢樣唔考慮, 反之, 你提A的話, 佢地又會問你做乜一定要做A, 重之就言之有物但內容空洞。

這個現象亦係本行業人所共知的,所以去匯報的設計者通常都唔九理D專家,由得D專家廢噏 。事關大家心裡都知道, 整個會到最後當然係唔會有建設性嘅結論。

呢種會, 據我以前磯崎新工作室的上海老闆講, 叫做批鬥會。

春嬌與長城

20120405-002736.jpg

( Movie: Love in a Buff)

20120405-002853.jpg

(photo taken by me with lomo LC-A/ Kodak Elite Chrome ISO100, 2009)

<志明與春嬌>嘅續集<春嬌與志明>上映左幾日,已經急不及待跑到戲院欣賞。由於今次係合拍片,所以有唔少北京嘅場景。其中,最令我驚喜嘅一幕,當然係長城腳下的公社嗰一段啦! (因為小弟同我個春嬌09年去住過酒店二期的竹屋,戲中春嬌/志明住的係酒店一期的竹屋,係Kengo Kuma隈研吾設計的。Kuma的那一間房價要比普通的貴上好幾倍呀。。。)

長城腳下的公社係soho中國於二千年嘅一個開發項目,他們當時邀請左十二名亞洲年青的建築師去建造十二個私人獨立別墅,當中包括香港的張智強,嚴迅奇,日本的Shigeru Ban, Kengo Kuma, 韓國的承孝相,中國的張永和等等。項目建成後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被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邀請參展並得獎的建築作品群。此作品亦可理解為中國現代建築被肯定的一個里程碑。

呢十二年內,soho 中國輾轉在附近開發了第二期共42棟依據首批建築為設計藍本的酒店別墅,並引入凱賓斯基作為酒店管理。至現在則改為soho中國直接管理。

20120405-002900.jpg

(photo taken by me with lomo LC-A/ Kodak Elite Chrome ISO100, 2009)

前幾年見過港龍航空做過公社嘅promotion package,相信對好些香港人來說長城的公社並不陌生,但可能對於它在建築意義上則可能不太了解,於是便寫了此短文簡單說一下。而對它不認識的朋友,如果你睇完<春嬌與志明>之後想帶你個一手就可以掌握嘅春嬌或者中四之後就無長大過既志明去公社動地驚天愛能過的話,咁呢個website或者可以幫到你。

長城腳下的公社酒店預訂網址

旅遊貼士:
1. 公社離開北京城有段好長嘅距離,交通上只有坐出租車最方便,價錢約二百人仔到。
2. 由於其他標準間嘅rate係standard嘅,所以如果你一定要住與戲中類似嘅竹屋就要係book之前做special request啦

普利茲克建築獎2012係王澍?(更新:官方已確認!)

20120228-004235.jpg

20120228-001340.jpg

20120228-000807.jpg

普利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係建築界嘅諾貝爾獎,每一個建築師嘅夢想獎座。建築獎於1979年開始共舉行了三十三年,得獎最多為西方建築師,其次為日本建築師,貝聿銘則為唯一一個中國人得過此榮譽,但嚴格來說他是美籍的,從<貝聿銘全集>中他亦不諱言自己係一個西方建築師。所以歷史上係重未有中國建築師獲得過此殊榮。

今年頒獎的地方早於上年已經鐵定係今年五月於北京舉行。大家老早已經推測會否有本土的建築師得獎,呼聲最高的反而不是張永和,urbanus, MADA s.p.a.m等比較高調及半商業化的工作室,而是王澍。王澍的建築經常以中國歷史文化作為設計概念的起點,物料亦大量運用傳統種類,或將本地物料再造並以創新的手法考妙地融入建築體制(如寧波博物館)。王澍的作品跟近年建築奬評委的口味非常近似,如2009年瑞士的Peter Zumthor及上年的葡萄牙的Souto de Moura都係非常出色的本土建築師。呢個說法甚囂麈上,所以啱啱係微博就已經有流傳王澍已獲奬嘅假消息了(汗)

這樣一來,Steven Holl可能要再等多一年了(哭)

(update) 微博上王澍夫人已經基本確認此消息了!相信中國建築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了!㳟喜王澍!

上海IFC迷團

20120227-220356.jpg

20120227-220402.jpg

上海蒲東IFC是由香港發展商新鴻基開發的一個集商場,辦公樓及服務式公寓的城市綜合體。
年後有建築界朋友到訪上海,當然順利成章約埋註上海嘅友達出嚟玩下,前兩個星期日一行八人去左蒲東IFC嘅 Ritz Carlton 五十二樓食brunch。

席上仲有個係P&T師兄,講起原來就係 IFC嘅駐場建築師。咁多同行緊係三句唔埋就講行情啦。大家講起都以為lFC個design係我而家間公司Arquitectonica做,因為個tower shape 太似廣州太古匯,點知師兄說原來係P&T出design,不過個玻璃幕牆嘅設計係由Cesar Pelli (香港IFC嘅design architect)做的。食完 Brunch返到屋企之後順手查下佢地個official website,點知原來佢地只係提及Cesar Pelli 同做商場嘅Benoy,對P&T隻字不提。係Pelli個website又有上海lFC呢個項目,咁究竟係邊個做個design出黎呢?如果個事實係好似師兄咁講,其實業主叫Cesar Pelli做幕牆都可能只係比$買個名返黎做個好D嘅marketing brand…..反過來,業主連比P&T一個credit嘅動機都無嘅時候…..咁就真係有點兒那個了….

富民的路上(1)

20120225-180330.jpg

上海富民路上(x巨鹿路)既Subconscious Day Spa自他們開業期間去過一次之後已經成為我每個月必定到訪的地方。他們在上年年初開業,是繼蒲東店後的第二家分店,在短短不到一年間,他們已經準備在高級按摩店林立的大沽路開設第三間分店了!

第一個吸引眼球的是他們對店舖空間的設計取向。一般來說,上海按摩店的燈光比較昏暗,進店後通常播放一些小橋流水的環境聲,或禪宗系的音樂,擺設當然有佛像,蓮花等等林林總總, 出名的如dragonfly,至街邊小店均如此。Subconscious 的取向則剛好相反。明亮的燈光,木造的圓形旋轉樓梯以及水磨石造的牆體與地面已經成功在兩邊種滿梧桐樹的富民路上製造了與別不同的視覺效果。進店後的內部裝修依然是木材,淺米色水磨石加上清玻璃,白牆的撘配,沒有過份張揚的設計取向及和諧,自然的材質配襯比一般按摩店的感覺來得自然,我覺得這種室內設計反而比悠暗的按摩店令到訪客人能夠更易放下一天的忙碌,而且能夠突顕商店嘅性格,從而吸引喜歡簡約的客人到訪。所以,商店設計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為店舖定位的營銷策略。

最後,講下服務,他們有幾種按摩,一般最低消費為RMB130/60 分鐘,其中推介他們的泰國技師做的項目。其他服務有水療,女賓修甲,facial等等。由於老闆係澳洲人,所以客人外國人的較多,地方也相對地乾淨(笑)

20120225-184447.jpg

另一種青木淳

20120225-180606.jpg

青木淳(Jun Aoki) 師承代謝主義(metabolism)的磯崎新 (Arata Isozaki),計落應該同妺島seijima係同一代,但在建築上的成就卻無法同妹島相比。一般的人都只認識他為LV設計的幾個項目,日式的簡約主義幾乎已經成為他的簽名式。但這個印象可能只係青木淳的其中一種設計語言。

他在建中的項目名稱叫上海尚嘉中心,由何氏家族及LV集團共同開發,亦都係LV集團既第一個地產發展項目,並由香港的建築師(我前公司)負責興建。建築功能係辦功結合商店,係非常傳統的物業開發模式。然而青木淳對建築功能的理解帶來了設計上突破。建築並没有因为功能要求的不同而在形態上作出妥協。它的塔樓布滿了向外挑的摭陽豎條,豎條一直伸延到裙房。裙房与塔樓連接的形狀就像女生的長裙一樣,底下的建築內部則是一個釆光極佳的中庭(雖然舊同事稱之為象腳),与日常的建築設計非常不同,而且施工也異常復雜。

20120225-221041.jpg

20120303-193906.jpg

20120303-193913.jpg

我覺得青木淳這個設計其實有點承継了磯崎新的一些理念(如那些較為生物化的設計概念),相信原因也是因為他在九十年代曾在磯崎新工作室長達七年吧。

無論如何,建築物的外形一体化令它成为区内的一幢地標。非常期待它完成的一天。

同濟大學新建築

20120225-180905.jpg

年後為左搵貝聿銘全集,所以跑到五年未有造訪既同濟大學建築系大樓面嘅貝思建築書店。路上看到大學建成了很多現代建築,据說都是由同濟建築系的教授們設計的。其中一幢頗有觀賞價值,就是處於建築系大樓對面的這幢。被林林種種的,不同年代的教學大樓重重包圍,它卻處於一種低調,不張揚及神秘的狀態,黑色的穿孔金屬板立面就好似一種處於永恆的monolith模式。然而,它卻不是孤高的,金屬板依据著建築內部的功能系統,用家需求而向外界緩緩的打開,與四週的環境融合。中國的當代本土的建築,是可以很溫婉的。